
作为广州最大的中心城区、人口第一大区,白云区“有城有乡”的空间格局,既是有利的发展腹地配资论坛门户网,亦是打破城乡壁垒的攻坚课题。
今年是全省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下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,也是聚力攻坚、提升突破的关键之年。白云区坚持用好改革“关键一招”,充分激活要素、体制、力量,实现兴业、强区、富民相统一,经济发展跑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。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.14亿元,增长5%,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千亿元,市场主体总量跻身“70万俱乐部”。

广州白云站。
三年攻坚,成效已现。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白云区稳居全国综合实力、投资潜力等多个“百强区”前30强,4个镇全部入围全国镇域经济前250强,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,增速在广州市排名第一。
面对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,白云区以“敢闯深水区、敢啃硬骨头”的改革锐气,纵深推进集成式改革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强劲引擎。


产业升级
突出特色筑生态,集约发展拓新路
产业发展作为牵引县域发展的“牛鼻子”,关键是要建好园区平台,推动空间集聚、产业集群。
走进广州设计之都,现代感十足的设计殿堂与红点艺术广场相映成趣,一栋栋总部大楼拔地而起。而在几年前,这里还是黄边工业园,聚集着大量低端制造业,年租金(营收)仅5000万元。如今,这片土地已蝶变为年营收800亿元、生产生活生态“三生融合”的现代化产业园区,超400家优质设计企业在此集聚,获评全球首个“世界绿色设计之都”。

广州设计之都。
今年,自然资源部公布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,广州设计之都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,为全国各地盘活存量土地、推动产业升级提供经验借鉴。
改革是唯一的出路,创新是唯一的钥匙。面对土地资源约束,白云区以“亩产论英雄”,打出“土地储备+城市更新+产业导入”组合拳,集约化改造低效园区,实现“产业园区化、园区产业化、产业特色化、园区品牌化”的“四化升级”。
产业要迈向中高端,关键在于培育方式的革新。
今年5月,华南首家外商独资医院——鹏瑞利国际医院正式落户广州白云站。9月,白云区政府与新加坡鹏瑞利集团签署2.0版深化合作协议,宣布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再度加码,投资超100亿元开发建设白云国际医养城,体现了国际资本看好白云、信任白云、做多白云的坚定信心。

鹏瑞利国际康养城效果图。
白云以改革破冰,资本“用脚投票”。白云区深化招商体制改革,变“四面出击”为“精准靶向”,重塑招商“队形”与“打法”。从一家医院到一座国际医养城,白云区以“引龙头、筑生态、强链条”的创新打法,有望推动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与产值爆发式增长。
改革要大刀阔斧,还要刀刃向内。面对国企发展瓶颈,白云区强力推动重组整合,组建了白云城发、白云投资、白云建科、白云金控4家国有企业集团,聚焦园区建设、产业发展、城中村改造、“三农”等重点领域发挥作用,走出一条县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路子。

今年7月,白云金控完成对芯原微电子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定增投资。9月,芯原微电子(广州)有限公司完成企业注册,成为白云区招引的第一家芯片设计龙头企业,将有力推动华南地区半导体芯片设计产业建设。
目前,白云区属国企融资规模达765亿元,资产总额达1030亿元、是2022年(353亿元)的3倍,成为广州市第二个国企资产总额迈入千亿规模的区,改革成效获得全省推广。
产业升级是主动改革、系统谋划的结果。白云区正加速摆脱传统路径依赖,为破解发展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。

城乡破壁
啃下“硬骨头”,破解二元结构
城中村改造是城乡融合最难啃的硬骨头,更是检验改革成色的试金石。
全国第一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到位、全市第一批获批改造主体、全市第一个成立城中村改造市区国企合作公司、全市四大重点片区实质进展最快、全市四大重点片区征拆工作最快……位于白云区松洲街的罗冲围城中村改造片区,多项指标领跑全市。

罗冲围松溪片区城中村改造全面提速。
今年10月,绿城竞得白云区新模式城中村改造项目首宗挂牌融资地块,这是民营企业用实际行动给白云乃至广州城中村改造投下的信心票。
在“依法征收、净地出让”新模式下,白云区创新“指挥部+作战部+项目部+公司”、首开区建设和“先安置、先安商、后征拆”等机制,推动城中村改造蹄疾步稳、扎实推进。目前,已完成城市更新投资293亿元,累计拆除面积超260万平方米,新开工安置房1.6万套;三元里、潭村等项目进入集中攻坚征拆阶段,松溪、潭村、民科园片区安置地块开工。
破解“城乡二元结构”,答案还藏在公共服务的均衡、城乡风貌的蝶变中。
在江夏党群文化公园,一座形似云朵的白色建筑常令游客驻足。手捧拿铁的市民或许不会想到,这里竟是一座“会呼吸”的公厕。“以前带孩子逛公园总要掐着时间找厕所,现在不仅能从从容容解决问题,还能享受休闲时光。”廖阿姨感慨道。

黄石街江夏公园。
白云区跳出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旧模式,创新推出“以厕养厕”市场化机制:对具备条件的公厕引入专业运营公司,通过配套商业空间反哺管养成本。当下,白云区正推动“公厕+”模式复制到更多的镇街,实现市场化运营。从“政府独奏”变为“社会交响”,看似微小的变革,背后是公共服务供给理念的深刻迭代。

黄石街江夏公园。
城乡融合,镇域是关键节点。白云区摒弃“千镇一面”的发展思路,突出因地制宜、按需建设。
作为广东省第二批典型镇,人和镇是白云国际机场的所在地,全省唯一的空港门户镇、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。漫步在方华公路,扑面而来的是空港的现代感与龙舟文化的传统韵味,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。

人和镇清河村新貌。
自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人和镇聚焦典型镇“七个一”项目建设,通过系统化治理、全域化提升,人和镇城乡环境品质发生蝶变。白云区正加快推进人和镇小城市标准试点建设,有序推进34个重点项目建设、总投资达280亿元,入选全省美丽圩镇建设运营案例。
改革因地制宜,发展各美其美。从投入机制到更新模式,再到镇域赋能。白云区以系统集成的改革画笔,逐步抹平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。

赋能“三农”
农业农村现代化,激活“一池春水”
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。
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,农业占比或许不大,但其对于均衡发展、共同富裕意义重大。白云区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抓手,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,让乡村不再是发展的洼地,而是希望的田野。
乡村振兴,无产业则无活力。今年上半年,白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.1亿元,增速5%,排名全市第三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(蔬菜)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立项名单,项目以蔬菜为主导产业,范围覆盖江高镇、人和镇、钟落潭镇、太和镇4个镇。

广州种业之都。
白云区把改革着力点放在推动农业从“单一种养”向“研产销农文旅一体”的全链条升级,巧妙地串联起“广州种业之都”的研发前端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(蔬菜)等生产基地、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交易中心的流通市场以及700年龙岗古村的深厚底蕴,并引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田园文旅综合体。

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不能“撒胡椒面”,需以“典”带面。白云区坚持将典型镇村建设与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深度融合,实现“建设一个项目、带动一个片区、致富一方百姓”。

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交易中心。
太和镇穗丰村是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第三批典型村。今年9月,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、广州市和白云区“百千万工程”重点项目——正佳帽峰湾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在此开工。项目将打造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、多元演艺为载体的世界级文旅新地标。

正佳帽峰湾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。
面对村集体留用地低效难题,白云区敢为人先,全省首创留用地指标“预支+置换物业”模式,通过指导村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,集中至交通便利、市场前景广阔的“百千万工程”产业园,预计将为5个低收入村增加固定资产规模7500万元、每年增收270万元。
征程万里风正劲,唯以改革续新篇。三年来,白云区坚持以改革更好促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,以系统改革打通梗阻、释放活力,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谭超
拍摄:南方+记者 梁文祥
图片:白云融媒配资论坛门户网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